
生態環境監測的概念
對生態、環境的實際情況及污染排放,以專業的規范、標準作為根據,開展相應的監測(動、靜態的監測)。除了監測外,還包括樣品的收集、分析,并且對下一步的變化做好預測。其所面對的對象范圍廣泛,幾乎包括了自然界的所有一切。如海洋、各種土壤、地下或地表水、大氣等,也包括各種地質的監測。如河流、草原、冰川等。但離我們生活最近的,主要是對人們所居住的場所,如城市、農村環境等,以及住在這內人類的活動開展有關監測的活動。
生態環境監測分類
以目的來換分主要分成監視性、特定目的性的兩種。前者:分成常規性、例行性、監督性三部分。其對象是水質、空氣質量、噪聲等。對于監測站來說,這是首要的工作,其監測的目的是為了可以更好了解污染從休而來,環境的質量如何等等,以此作為之前處理辦法的評估方式,找到處理時存在問題,并對原有方案加以優化。
后者:共有四類,詳見如下介紹。第一,污染事故監測。對一件已發生的污染開展流動型、簡單型的緊急監測。
第二,糾紛仲裁監測。污染事故發生之后,或對于一些工作人員進行環境執法時發生的矛盾做好監測工作。但這一類檢測部門要求高,需要國家指定部門才可,且要有相應的資格才可進行有關工作的處理。
第三,考核驗證監測。政府目標考核方面的驗證型監測。所涉及的內容很多,如生產企業申請的排污許可一些專業污染治理項目建設時的驗收等等,大型垃圾處理丫的建設等等。
第四,研究方面的監測。這種監測又稱之為科研監測。以某些科學研究為目的,做好高層次的監測工作??蒲斜O測在開始前,先要擬定好相應的計劃,通過多部門合作共同完成。
根據監測介質、對象進行分類
第一,水質方面的監測。水質監測有兩種:水質環境質量監測(地下水、地表水)、廢水監測。監測的項目:生物指標等、理化指標類、水文參數等(水的流量以及速度等)。
第二,空氣方面的監測??諝獗O測有兩種:空氣環境質量監測(風向的測定、氣壓的測定、溫度的測定等)、污染源的控制。
第三,土壤方面的監測。所監測的項目是影響土壤質量的重金屬或是非金屬(有害的)、有機農藥等等。
第四,固體廢物監測。所涉及的內容非常多。如農業生產產生的廢物、工業生產的廢物、醫療垃圾廢物,人類活動產生的垃圾廢物等。其項目包括對廢棄物的危險性進行監測,并測定有害的物質含量等。
第五,生物以及生物污染的監測。生物監測是運用生物監測其環境污染的情況。而生物污染監測是采用不同的方法,對生物體內中的有害、有毒物質加以監測。其項目包括重金屬以及非重金屬(有害的)、毒化合物、農藥殘留等等。
第六,生態監測:觀測和評價生態系統對自然及人為變化所作出的反應,是對各生態系統結構和功能時空格局的度量,著重于生物群落和種群的變化。第七,物理污染監測:指對造成環境污染的物理因子如噪聲、振動、電磁輻射、放射性等進行監測。
按監測區域分類
根據所要監測的區域進行劃分,包括以下內容:第一,廠區方面的監測。主要工作是單位對自己內部的污染源進行監測。第二,區域方面的監測。環境部門對國內或某些區域的海域、水質、風景區等地進行監測,分成生物、化學、物理這幾方面的監測。
按監測機構所屬部門分
(1)政府部門的環境監測機構主要是生態環境部門下轄環境監測機構,幾乎每個省市縣(區)都有環境監測機構,它主要為政府的生態環境決策和環境執法服務。例如:山東省環境監測站青島中心站、平邑縣環境監測站。(2)軍隊部門的環境監測機構。軍隊部門的環境監測站,對一些關于國家軍事機密的環境監測進行處理。如某些軍區的環境監測站,如南京軍區等。(3)學校單位有關的機構。部分高校有專業的設備實驗室,且這些實驗室均通過了國家的認證,可進行環境監測方面的工作。其實驗室的主要目的在于教學科研方面,但除了科研工作,也會接受來自社會的一些業務,如廣東省的環境保護學校等,均具有這方面的資格。
主要任務
(1)根據一定區域環境要素中的污染物監測值,對照其環境質量標準評價環境質量。(2)根據污染分布情況,追蹤尋找污染源,為實現監督管理、控制污染提供依據。(3)收集本底數據,積累長期監測資料,為研究環境容量、實施總量控制和目標管理、預測預報環境質量提供數據。(4)為保護人類健康、保護環境,合理使用自然資源,制訂環境法規、標準、規劃等服務。
生態環境監測在生態環境保護中的作用
1.為政府部門、企事業單位提供客觀、真實、準確的數據
在確定某一區域出現污染現象以后,應當判斷該區域的污染程度,例如:粉塵、COD等污染物的排放是否出現超標現象,就需要有的數據做為支持。然而,這樣數據的獲取來源就是環境監測。
2.為政府部門、企事業單位提供污染治理依據和有力保障
通過利用環境監測,可以對污染數據進行準確的獲取,并且進行深入分析和對比,根據污染產生的原因,以及污染程度進行及時的治理,有效的加強環境污染的控制,避免污染進一步的擴散。另外,通過利用環境監測可以及時了解環境的變化,并且根據其變化采取相應的措施,進而確保生態環境保護工作有效開展,提升生態環境的質量。
3.防治污染事件的惡化
目前情況來說,不僅有長期發展中的存在的污染事件,還有突發的污染事件,并且突發事件的產生,對生態環境的影響是非常大的。面對這樣的情況,環境監測可以根據實際情況自動進行長周期、穩定性強的監測工作,需要就進行較長時間的監測,并且對各項數據進行對比和分析,根據數據采取促使,避免污染事件不斷惡化,造成嚴重的影響。
生態環境監測在生態環境保護中的進一步發展措施
1.嚴格落實生態環境監測相關制度
(1)根據我國環境保護法律法規規定,各個地區應當省級以上人民政府生態環境主管部門制定的監測規劃、網絡規劃做好監測網點的設置、建設和保護,,確保生態環境監測工作可以順利的開展。
(2)由于我國對生態環境保護工作重視程度逐漸提高,環境監測工作成為生態環境保護工作中,非常重要的一項環節。因此,應當在加強各個地區環境監測機構建設,提高從業人員素質,構建科學、合理、高效的生態環境監測體系。
(3)嚴格執行生態環境監測量值溯源體系和最高計量標準器具的要求,定期開展監測設備檢定、校準、比對等量值溯源與傳遞工作,保證其量值準確可靠。同時,各級生態環境主管部門和市場監督管理部門依法對生態環境監測機構實施監督管理,避免在環境監測過程中謊報數據、弄虛作假,確保監測質量。
2.加強技術創新
由于科學技術的不斷發展,環境監測技術和設備也得到了有效的提升和創新,應當做到與時俱進,不斷推進監測儀器設備的更新換代。另外,在實際監測過程中,監測方式也會不斷創新,這在一定程度上提升環境監測儀器的使用性能。如:將環境監測與報警系統進行有效的連接,針對重度污染源可以及時發出預警,這樣可以針對預警情況采取相應的措施,對環境問題進行有效的處理。
3.完善環境監測網絡
應當在現有環境監測點的基礎之上,進行全面的優化和調整,完善各個地區以及地區之間的聯系,實現信息共享。另外,根據相關規定擴大監測范圍,加強是監測預警和網絡管理,這樣不僅完善了環境監測網絡,也為環境監測工作的發展提供基礎性的保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