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2020年的開端,一系列源于自然的大事件,都牽動著全世界人民的心。而這一切更像是在提醒我們,要更加愛護、保護大自然母親。
第51個世界地球日
眾所周知,今年是特別的一年,新冠肺炎的肆虐讓我們深刻意識到人與自然和諧共處的重要性。在世界地球日來臨之際,幫幫呼吁大家增強對有關地球環境知識的了解,提高人與自然是命運共同體的意識,共同守護地球這個大家庭。
今年的宣傳主題是“珍愛地球 人與自然和諧共生”。
人與自然“和諧共生”是指:為保障自然系統生態功能的完好性和穩定性,人類經濟活動的規模和水平,必須以自然生態系統的承載力為約束,以保持一種可持續發展的良好狀態。一切針對自然生態系統的負外部性行為,都應該通過一系列制度構建予以有效消除。
你知道嗎?
世界上最早的 “環保治國”理念是由管仲提出的。
齊國上卿管仲(公元前723年-公元前645年)是位環保專家,他在任時倡導環保治國,稱“為人君而不能謹守其山林菹澤草萊,不可以為天下王”。此話見于《管子·地數》。
戰國時期趙國著名思想家荀子把保護環境提到政治高度,《荀子》一書中第九篇《王制》,專門談到如何做國家領導人,大概意思是,在草木開花結果的時候,不能砍伐山林,踐踏和破壞草木的生長。荀子把這種環保要求,稱為“圣王之制也”。
我國最早的環保立法
我國古代的環保立法,可以追溯到上古夏代執政時期?!兑葜軙?middot;大聚篇》記載,大禹在任時曾頒發了一條禁令:“春三月,山林不登斧,以成草木之長。夏三月,川澤不入綱罟,以成魚鱉之長。”
到了春秋戰國時期,當時的秦國出現了真正意義的“環保條款”。秦國這“環保條款”,發現于1975年12月。當時在湖北省云夢縣城關睡虎地11號秦墓中,出土了一批秦簡,其中一部分竹簡上記錄的是秦國的法律,后整理出了《秦律十八種》。
“環保條款”記錄在其中的《田律》上,這部法律因此被看成是我國最早的“環保法”。
保護地球,義不容辭
我們渴望干凈的地球,渴望健康的地球,渴望環保的家園,渴望綠色、健康、衛生的社區遍地開花……
讓我們立即行動起來!為了保護地球的綠色,為了子孫后代,消滅污染,保護環境。